热搜:牡丹 牡丹花 牡丹产品

主页 时政要闻 行业动态 牡丹文化 牡丹交流 牡丹产业 牡丹品种 牡丹旅游 关于本网
主页 > 牡丹文化 >

牡丹“菏”去 花“名”有主 牡丹与菏泽彼此成就

作者:
菏泽牡丹产业
来源:
菏泽牡丹产业
2023-04-21 09:13
浏览量:

近日,菏泽市曹州牡丹园内,牡丹大会的热度仍未散去,牡丹花开盛景依旧,一场以“国色天香·多彩地名”为主题的地名文化宣传活动,与如织游人一起热闹登场。

从“空桑”到“曹州”,漫长历史中,古菏泽同黄河相互影响;从湖泽到平原,沧海桑田,牡丹与菏泽彼此成就。经由千年菏山遗存的文化底蕴与雷泽水系的精心浇灌,名为牡丹的富贵之花最终在菏泽市长久兴盛,菏泽市“牡丹之都”的品牌因此擦亮。4月8日,2023世界牡丹大会在菏泽举行,菏泽一地与牡丹的融合越发紧密而丰富,牡丹之名逐渐成为当地最为亮眼的地名文化名片。

图片

地名文化的生动实践

每年四月,是菏泽牡丹如期盛放的时节,从全国各地前来的游客如约而至,流连在牡丹园中,赏花品评,人间四月在牡丹芳菲的映衬下又多了几分鲜艳与生动。近日,记者在曹州牡丹园看到,众多游客在赏花间隙,还在一排展板前驻足观赏,并不时互动交流。

记者了解到,恰逢牡丹花开的时节,又借由世界牡丹大会举办的重要契机,菏泽市民政局、牡丹区民政局、牡丹街道办事处紧密联动,共同于曹州牡丹园内策划开展了以“国色天香·多彩地名”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利用近期火爆出圈的菏泽牡丹话题,宣传菏泽当地地名文化。

活动现场,头戴手扎牡丹花环的地名文化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向游客派发地名文化宣传册,关于地名的猜谜活动也火热进行,游客们思索、交流、讨论,热闹的氛围在牡丹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红火。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世界牡丹大会后,戴着牡丹花环在牡丹区的牡丹园向游客宣传牡丹地名文化是一次极为难得的体验,“从事地名工作多年,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深切感觉到牡丹、菏泽地名文化与我们每个人之间的联系。”

牡丹园内,除盛开的牡丹外,活动现场布置的地名文化展板成了绝对的“顶流”。菏泽老城曹州有着怎样的历史沿革?牡丹区的命名有着怎样的考虑?众多与牡丹相关的道路名称背后有着怎样的巧思?在现场展出的地名文化展板上,这些问题纷纷得到了答案。原来,今天的“菏泽”之名在清代才出现,源出于“菏山”“雷泽”,地名背后是沧海桑田之变。此外,曹州古城原七十二街、七十二井、七十二牌坊的珍贵图文资料尽数呈现。

“从资金投入到志愿服务,本次活动联合了当地企业与社会组织的力量。”牡丹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高飞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促成本次活动,社会力量的投入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活动中使用的影像资料经由牡丹区摄影家协会广泛征集而来,这些照片通过光影形式,使牡丹区城区内地标性建筑的新旧对比得以呈现,牡丹文化、黄河文化、城市风貌、美丽乡村建设主题照片纷纷亮相,折射出一座长久矗立在鲁西南大地上文化之城的丰富内涵,唤醒了潜藏于地名背后的乡愁记忆。

“菏山雷泽”上的“牡丹之都”

牡丹之所以与菏泽如此紧密地结合,黄河的长期影响不可或缺。据文献记载,远古时期,菏泽地区分布有雷泽、菏泽等一众湖泽,为黄河及周边水系自然汇集而成,又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泽”,故而得名菏泽。而据当地历史所述,牡丹的种植始于隋唐,兴盛于明清。明清时期,随着黄河多次改道与泥沙常年淤积,菏泽由地势低洼、水脉汇集的湖泽转而成为广袤平坦的冲积平原,“菏泽”“雷泽”等古泽逐渐缩减、消失。黄河中上游冲积而下的大量土壤极为肥沃,在适宜气候的催化下,菏泽又一跃成为牡丹生长的天然宝地。

“菏泽”与“牡丹”,是一段与黄河有关的历史分野,在如今又成为了一座城市的两种面貌。如今,牡丹元素越来越多地融入菏泽本地文化中。在菏泽地改市时,县级菏泽市改名牡丹区,便是菏泽重视牡丹、发展牡丹的最好例证。如今的牡丹区位于菏泽市中心区位,同时也是菏泽市人民政府驻地,一系列地名工作围绕“牡丹”有序展开。

行走在牡丹区,记者在宽阔的车道旁不时看到“牡丹北路”“牡丹南路”“天香路”等与牡丹联系紧密的街名。“牡丹不应该只盛开在牡丹园里,还应该开放在菏泽的大街小巷,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基于这种想法,我们自2004年至2022年规划命名了凸显牡丹地方文化的街路共18条。”菏泽市民政局三级调研员穆欣礼表示,近年来,菏泽市地名实践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除“牡丹北路”等路段,另有不少以牡丹色系品种命名的街道,“如‘葛巾路’中的‘葛巾紫’是一种深红色的名贵牡丹品种,‘香玉路’中的‘香玉牡丹’盛开后则洁白如玉,形如皇冠,菏泽‘牡丹之都’的定位也因此更加清晰。”穆欣礼说。

值得一提的是,一项名为“老名新境”的地名名片打造工作也在同步开展中,将为菏泽的老地名找到它的“新家”。“我们计划将这些具有传统历史记忆和特色的地名根据区域和规模植入古城建设命名体系中,为古城注入新韵。”高飞城表示。

据了解,牡丹区依托曹州古城项目的开发建设,以提升老城品质、增加老城商业价值为出发点,深入挖掘和弘扬古城老地名文化价值和魅力,立足古城地名文化的独特性,在曹州古城南展区,通过墙版图文并茂的展示方式,将菏泽原七十二街、七十二井、七十二牌坊的历史地名来历、历史典故进行逐一介绍。在已建成区域,设置了曹州路、水洼街、永安塔、济归亭、励稼亭等地名标志,详尽介绍其地名来历、历史沿革,将这些具体传统历史记忆和特色的地名根据区域和规模植入古城建设命名体系中,受到社会各界称赞。

图片

读懂菏泽的一把钥匙

在刚刚结束的世界牡丹大会上,全国妇联副主席(兼)、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委员蒙曼认为,菏泽牡丹有三个特性,雍容气、英雄气和民间气,而民间气则是菏泽牡丹的独到之处。走出宫廷寺院、走出名家园林,牡丹在菏泽的山野间寻得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在菏泽人民的巧手与巧思中被赋予了多姿多彩的意义。菏泽牡丹,蕴含菏泽地方文化的特质与秉性,也包含了菏泽未来的发展之机。

“这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就像这里的人们一样棒。大家是如此真诚,如此好客,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站在曹州牡丹园内,塞浦路斯驻华大使玛莎·玛夫罗玛蒂表达了她对菏泽人的亲切印象,牡丹美好的形象与菏泽人热情友善的品质相互映衬,在无数人心中落地生根。

据资料显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牡丹繁育、栽培、科研、加工、出口和观赏基地,菏泽市2022年牡丹产业总产值达到102亿元,芍药鲜切花年销超亿枝、销售额占全国半壁江山。“菏泽巨野工笔牡丹画具有传统典雅高贵的气质,同时还具有朴素和原发性,天然融合了民间美术的部分特点,可以说是雅俗共赏。”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陈孟昕表示。经由人民群众的巧手,牡丹的雍容气与民间气在菏泽有了全新的阐释。

“在菏泽,牡丹之名与产业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规划变迁、人民的幸福生活深度融合,成为了菏泽一张尤为独特的名片。”穆欣礼表示,牡丹之名与菏泽越来越难分彼此,“牡丹之都”这一地名,逐渐成为了菏泽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